|
何黎明:物流發展六大戰略和五大特點 企業智慧融合的趨勢!當前,我國正處于增速趨緩、結構調整、動能轉換的重要拐點。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發展新引擎,助推中國“新經濟”發展。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在7月2日長春舉辦的2016(第八屆)中國物流信息化大會上,重點闡述了平臺經濟下,物流產業的智慧聯接與融合。 互聯網+物流推動產業升級 何黎明認為,通過對傳統物流業的互聯網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塑發展生態圈,這種更具實踐指導意義的產業互聯網化正在成為發展新方向。其中,以去中間化、去中心化和去邊界化為特征的平臺經濟的興起,為優化物流鏈條、推動跨界融合、促進市場集中提供了重要思路。 何黎明指出,本次會議以“平臺經濟下,物流產業的智慧聯接與融合”為主題,就是要探討在“新經濟”時代,“互聯網+”對物流業細分領域的市場機遇和發展趨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積極的實踐指導意義。 經濟放緩下的物流走勢 從增長速度看,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趨穩,物流業增速持續放緩。1-5月,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86.4萬億元,同比增長6.1%。社會物流總費用為4.18萬億元,同比增長2.6%。各項指標與上年相比增幅均有所下降。 何黎明指出,據調研顯示, 六大戰略助物流轉型升級 何黎明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物流業將聚焦“高效、集約、連通、創新、協調和改革”等六大戰略重點。 一是打造高效物流服務體系。效率提升替代成本降低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產業發展的著力點。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裝備設施,增強物流的自動化、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是引導物流集約發展。要通過兼并重組、平臺整合、聯盟合作等多種方式,整合分散物流資源,促進市場優化配置,提高市場集中度。 三是實現設施連通、網絡互通、信息暢通。要抓住多式聯運發展機遇,推動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貨運的網絡對接和業務銜接。 四是創新物流組織方式和運營模式。要推行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無車承運等多種運輸組織方式,加強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 五是統籌區域、國際、國內物流協調發展。要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兼并重組,提升國際物流服務能力,加快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物流平臺經濟興起與挑戰 一是信息化投資逐年增長。當前,市場投資方向正處于調整的關鍵時期,信息化相關投資顯著增長。2015年物流信息化監測顯示,物流企業在信息化上的投資力度加大。2015年,大部分企業都有信息化方面的投資,其中,三分之一的企業信息化投資率超過10%。 除構建內部信息系統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作為信息化建設的投資重點。物流信息化已經滲透到物流業各個環節和領域,為物流互聯網轉型奠定了信息基礎。 二是新技術加快推廣應用。當前,正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時期,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物流行業得到推廣應用。嵌入物聯網技術的物流設施設備快速發展,車聯網技術從傳統的車輛定位向車隊管理、車輛維修、智能調度、金融服務延伸。 云計算服務為廣大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帶來利好。大數據分析幫助快遞企業預測運力需求,緩解了“雙11”等高峰時期的“爆倉”問題,各項新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取得積極成效。 三是信息技術應用成效顯著。近年來,貨物跟蹤定位、無線射頻識別、電子數據交換、可視化技術、移動信息服務、智能交通和位置服務等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行業應用效果明顯。 2015年物流信息化監測顯示,物流企業信息化應用KPI(關鍵績效指標)表現突出,平均訂單準時率達到93.5%,80%的企業訂單準時率超過90%。88.9%的企業實現了對自有車輛的追蹤,89%的企業實現了全程透明可視化。良好的應用效果為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重要支撐。 四是“互聯網+”賦予行業新使命。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提出,物流信息化發展的重點正在從技術創新向模式變革和產業升級層面轉移。跨界競爭、共享經濟、智慧物流、聯動融合、互聯網平臺等新模式、新業態為物流信息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高效物流”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思維,推動互聯網與物流業實現廣泛聯接和深度融合,重構產業流程,提升運行效率,將創造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的發展新生態。 五是平臺經濟成為發展亮點。近年來,利用互聯網手段整合分散資源,發揮集約集聚效應成為行業趨勢。資源平臺化、運力社會化成為平臺經濟發展的方向。菜鳥網絡、京東商城、安得物流、智通三千等平臺型企業借助互聯網絡實現模式復制和業態創新。 特別是在市場不集中、信息不對稱的公路貨運行業成為平臺經濟的熱點領域,貨運互聯網平臺一度達到200多家。隨著平臺經濟從簡單的車貨匹配向更具價值的無車承運模式轉變,物流領域互聯網平臺將進入產業平臺化的新階段。 何黎明認為,物流信息化建設還面臨較多問題,主要是物流信息化需求層次不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信息標準和使用規范不統一,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還剛剛起步,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還不成熟,特別是各類互聯網平臺還剛剛起步,基于真實交易信息的誠信機制還不完善,不同平臺間的協作共享機制尚未建立,嚴重制約了互聯網平臺的進一步發展。 共推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 此外,何黎明還指出,2015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成立了“聯物流平臺”,聯合全國誠信優質運力平臺,促進合作平臺與貨主企業互聯互通,實現風險可控、責任明晰、流程標準、交易規范、誠實守信的在線交易服務體系,努力搭建物流領域“互聯網平臺的平臺”。 據了解,截止7月2日已經有55家平臺首批加入,7月3日又有4家平臺簽約。這些工作的推進得到了有關部門和單位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何黎明希望大家繼續努力,配合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各項工作的開展,共同推動我國物流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十三五”時期,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實施,我國物流信息化建設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何黎明認為,“十三五”期間, ①物流信息化投資將進一步擴大,投資重點從初級的數據信息化逐步向流程信息化、服務網絡化和供應鏈一體化轉移; ②物流新技術將加快推廣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位置服務等新興技術成為應用熱點,帶動物流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創新發展; ③“互聯網+”高效物流將變為現實,智慧物流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廣泛聯接和深度融合,創造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的新生態; ④平臺經濟將進入新階段,單純的信息匹配型平臺逐步向更具價值的業務交易型平臺轉型,資源平臺化、運力社會化助推產業平臺化發展。總之,隨著物流信息化建設的深入推進,產業互聯網化將成為物流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重要方向。 本次會議聚焦平臺經濟下,物流產業的智慧聯接與融合的主題,就物流信息化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包括物流平臺、智慧物流園區、倉儲管理、城市配送、電子商務物流以及物流生態鏈等話題展開交流研討。 最后,何黎明指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一直致力于推進我國物流信息化建設,連續八年召開物流信息化大會,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物流信息化領域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還陸續開展了標準、統計等行業基礎性工作,繼續做好行業信息化建設的服務保障工作。 (根據何黎明在2016(第八屆)中國物流信息化大會講話整理,未經作者審閱) |